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PDI研究 > 城市立体化

城市立体化

作为“密集”城市“精明增长”组织形式的城市综合体

添加时间:2010/2/5 14:32:02 作者:澳大利亚PDI国际设计有限公司 浏览量:4372

  ——建设节约型集约化和谐城市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深度解析

                                  
董贺轩  

 

摘要:城市综合体是城市高度集约化的组织形式之一,城市性、功能区位立体差异性以及形态结构立体性是城市综合体集约化效能发挥的属性基础,适当发展城市综合体是建设节约型集约化和谐城市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城市性  城市立体化  集约化和谐城市

Abstract: The city synthesis is one organization form of the intensification city, the city , the difference location of function and the form structure three-dimensionalization are the attribute basis of the intensification city, city synthesis is one effective approach to construct saving form, harmonious and intensification city.
Key words: The city synthesis, the city , urban three-dimensionalization, the harmonious and intensification city

 

引言:
随着我国建设节约型集约化和谐城市的步伐迈进,以“城市集约增长——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主题的第44届国际规划大会在中国即将召开,城市的“密集化”与“精明增长”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城市高度集约化的组织形式之一,城市综合体值得受到再重视。在城市设计物质性的视角范围内,本文从城市综合体概论、城市综合体三个本质属性、城市综合体城市设计实践三个方面展开解析,试图探讨城市综合体与建设节约型集约化和谐城市之间的内在关系。
1 城市综合体概论
城市综合体是指具有城市性、集合多种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于一体的城市实体。对于此概念有两项诠释:首先,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交通、城市公共活动、城市休闲娱乐等城市活动空间的多项内容和城市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建筑生活空间的多项内容进行整合,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它是“密集化”集约型城市的组织形式之一;其次,城市综合体不同于建筑综合体,它强调的是城市性,在建筑基础之上融进了城市功能,相对于建筑综合体来讲更加具有城市开放性和公共性。可以把城市建筑成为城市综合体的条件总结为三点:一、自身由若干城市功能单位组成;二、这些城市功能均可以独立对外;三、建筑内部空间(包括交通空间)可以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结合表1分析可得出以下几个内容:
1、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类型以及地点均与城市集约化发展需求密切相关。首先,根据城市功能主体类型,城市综合体包括城市交通综合体、城市商业综合体、城市办公综合体,其它还有以会展、娱乐等为自身城市功能主体的综合体,它们所依附的城市功能均易引起高强度的城市活动以及城市空间资源的相对紧张。其次,城市综合体的存在和发展与城市经济实力以及城市功能运作强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也有少数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中,这些城市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城市发展空间资源相对紧缺、城市集约化发展需求强。
2、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规模性与城市性两方面。建造技术的进步、城市运作强度的增加以及城市空间资源的更加短缺促使城市综合体发挥更强的集约化城市功能,这需要建立在一定规模基础之上。一般来说,只要系统组织结构合理,规模越大,功能系统的集约化效能就越高,所以,在城市各种压力之下,城市综合体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综合体的数量逐渐增多,二是城市综合体的单体规模也在迅速加大,其中单体规模的加大表现在城市综合体所集约的城市功能类型的增加和单体体量的增大。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城市集约化效能,城市综合体的系统组织结构对于整个城市来说应该具备更强的开放性,其它城市功能系统与自身之间的功能运作联系也应该更加紧密,城市综合体的城市性将愈加强烈,到了一定程度,城市综合体也许就会变成一个小城市的缩影。所以,城市综合体将会朝着规模更大、城市性更强的方向发展。
3、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城市功能要素结合有机性的要求:城市的大半径带来了人与人交往的不便,高速交通工具的使用改变了道路和建筑原有的和谐关系。但是,现代城市高强度的生活与运作需要城市功能的高复合与互补性的有机结合,更需要城市功能要素相互之间多元、高弹性、选择性与自发性的联接,这需要城市土地的高度混合利用以及城市建筑与城市交通之间的有机关系,城市综合体正是实现这种需求的城市组织形式。其次、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建造技术的日益成熟也促使了城市综合体出现:现代城市的聚集效应,使得城市越来越大,一是城市面积的扩大,二是城市单位空间容量的增加,后者成为目前扩大城市规模的主要途径,集合多种城市功能的城市综合体是其重要手段之一,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也为大规模城市综合体的建造提供了有力支持。第三、城市建设者与使用者的分离也为城市综合体创造了产生条件:自建自用的建设方式使城市建筑不可能容纳更多类型的城市功能,使用目的比较单一,在此条件下不可能产生大规模、城市开放性很强的城市综合体。现代城市地产的开发模式造就了建造者与使用者的分离,建造开发者有机会把多种城市功能纳入一个地产项目中,然后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这称的上是一种城市建造史上的革命,为城市综合体的产生提供了操作程序上的可能性。
由城市综合体概念和发展两方面来看,城市集约化是其属性核心与存在发展基础。
2 城市综合体三个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决定了城市组织在城市系统中的角色。本小节以实例归纳与推理为基础,从城市综合体的城市性、功能区位立体差异性、形态“结构”立体性三个方面探讨其本质属性,试图说明城市综合体与建设节约型集约化和谐城市之间的关联。
2.1城市综合体的城市性
从城市功能角色和城市形态组织结构特征来讲,城市综合体具有强烈的城市性,可以说城市综合体就是城市一种形态浓缩。原因是城市综合体内部引入了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及其相应城市活动基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综合体的结构系统,这是城市综合体集约化的前提条件。结合表1可总结出以下内容。

 

 表1 城市综合体实例概况与城市性特征   



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心

 

日本九洲铁路小仓站透视图

1、地点:澳大利亚墨尔本
2、功能类型:交通(地铁)、商业、办公
3.通过多层公共空间基面的设置将城市与地下公共交通有机的结合起来。
4.将建筑内部中听城市化,组织地面公共空间基面与地下公共空间基面之
间的关系。

1、地点:日本九洲
2、功能类型:以交通(城铁、轻轨、新干线)为主导,辅以商业、办公等
3.城市多层次的轨道交通与建筑结合起来。
4.城市建筑内部设置多层公共空间基面,并与建筑外部多层的公共空间基面进
行直接联系。


美国纽约世界金融中心

 

日本大阪浪速区办公综合体

1.地点:美国纽约
2.功能类型:办公、商业、酒店
3.建筑内部空间城市化。
4.利用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与城市立体化的步行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1.地点:日本大阪
2.功能类型:商业,办公
3.建筑物顶空间城市化,并布置多层的屋顶公共休憩游乐场地。
4.利用屋顶多层次的公共空间基面与城市结合在一起


日本东京六本木


香港九龙超级交通城

1、地点:日本东京
2、功能类型:MORI美术馆、Hyatt酒店、维今电影中心、日本朝日电视台、
办公楼森大厦、以及延绵数个街区连续超过200家商店及餐饮
3.利用开放的屋顶空间组织多层次的公共空间基面。
4.利用立体化公共空间基面将城市道路两边的城市建筑组合成一个整 体。
5.集合的城市功能依靠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基面系统进行系统组
织。

1、地点:中国香港
2、功能类型:以交通为主导,结合办公、酒店、居住和商业
3.利用建筑内的公共空间将多层次的公共空间基面进行整合。
4.通过开放的屋顶平台将周边建筑进行系统整合。
5.开放建筑内部,将综合体内立体化的基面系统与城市立体化的公共步行系统
进行有机结合。
6.多层次立体化公共空间基面系统将城市地下轨道交通与城市进行系统整合。


美国伊利诺斯州中心


香港西九龙综合开发案

1、地点:美国伊利诺斯州
2、功能类型:以交通(地铁)为主导,辅以商业、办公等
3.开放建筑内部,利用城市中庭组织建筑内外的空间关系与功能关系。
4.利用地下公共空间基面的设置与地面城市公共空间基面进行联系,解决
地面轨道交通与地下轨道交通系统联系的问题。
5.办公、商业等多样的城市功能集建筑于一体。

1.地点:中国香港
2.功能类型:文化,娱乐,商业,酒店等
3.城市文化、商业、娱乐、酒店等多种功能集和在一个超大体量的建筑体内,
并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结合起来。
4.建筑内部多处设置城市化的公共空间,相应设置系统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基面
系统。

作者编绘

首先,城市综合体为了组织自身各部分的形态关系和功能关系,必须应用城市要素的组织方法与途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综合体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主要表现为水平范围的有限性);二是综合体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和关系复杂性,城市综合体是由不同城市功能在一个相对完整而又有限的城市空间内组成,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城市要素的缩影,具有各自比较完整的功能运作系统。每个部分要想顺利行使各自的城市功能必须有其它部分的功能支持,由公共活动来行使的彼此之间的城市功能的运作是它们顺利发挥各自城市功能的必要条件,所以,公共活动空间会被引入城市综合体内部,共同构建整个系统组织(表1)。从形态结构上来讲,城市综合体是竖向生长的城市缩影,把以水平城市公共空间基面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基面系统竖立了起来,以组织综合体内部的功能运作系统。也就是说,城市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基面系统的组织与构建是以城市化的方式来进行的。
其次,城市综合体需要内外公共活动系统之间的有机衔接,这种衔接是内外城市公共活动之间的直接联系和过渡。对应来讲,城市综合体内外公共活动空间之间的关系需要相应的一体化处理,除了联系与组织内部各个功能要素之外,城市综合体内部的公共空间基面还要与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基面系统产生连续、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代表自身是城市公共空间基面的一种延续,正是这种基面的延续赋予了城市综合体向城市开放的机会,也赋予了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的一体化特征。城市综合体内部的公共活动空间需要城市化,城市公共空间基面需进入城市综合体内部,城市综合体因此成为城市的局部(表1)。
城市综合体的城市化促使了自身较强的城市性,为直接参与构建集约化城市奠定了组织要素基础,也为与节约型和谐城市系统相结合找到了“接口”。
2.2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区位立体差异性
由城市综合体概念可知,居住功能、办公功能、交通(停车)功能、休憩功能、娱乐功能、公共活动功能、自然景观与绿化功能、商业功能、基础设施功能、生产功能、仓储功能等多种类型的城市功能均可集合于城市综合体,这些城市功能的空间区位存在较强的立体差异性,这是城市综合体集约化的形态基础。本文作以下推理:
1、城市综合体不同类型功能之间的关系属性
不同类型城市功能的外向开放度、外向联络紧密度、外向依赖度表现各异 ,这些外向属性是城市功能之间关系属性的分析基础。
    一、关系紧密度。关系紧密度主要是指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为了保证彼此的价值实现和具体运作,相互之间直接作用和配合的强度。从各方面分析,以用图1来表示,连线二者表示紧密度较大。
二、关系依存(共生)度。关系依存(共生)度是指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为了保证彼此的价值实现和具体运作,相互之间直接作用和配合的依赖度。以用图2来表示,连线二者表示依存度较大,被箭头所指表示被依赖对象。
三、关系互动度。关系互动度是指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相互之间作用和配合过程中,彼此给对方带来的促进作用和影响的能动性程度。以用图3来表示,连线二者表示互动度较大。
四、关系渗透度。关系渗透度是指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相互之间作用和配合的过程中,彼此能够融合与转换的能动性程度。以用图4来表示,连线二者表示渗透度较大,被箭头所指表示被转换对象。
五、关系排斥度。关系排斥度是指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在实现自身价值和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某一城市功能有直接排斥力的程度。以用图5来表示,连线二者表示排斥度较大,被箭头所指表示被排斥对象。

2、根据城市综合体不同类型城市功能的关系属性分析其关系强度
首先,由图A1分析城市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紧密度的强弱。
彼此之间的强度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G1=ng1
其中G1表示功能类型之间紧密关系的强度值,g1表示一个单位的关系强度值,n表示图表中关系线数。
以公式计算可得出:交通、公共活动和基础设施的关系强度值最大,均是7 g1,居住G=5 g1,办公G=3 g1,休憩G=3 g1,娱乐G=2 g1,仓储G=4 g1,自然景观和绿化G=2 g1,商业G=5 g1,生产G=3 g1。
然后,依此类推可以计算出城市功能相互之间关系依存(共生)度、关系互动度、关系渗透度、关系排斥度的强弱。以表2来总结表示。

                            表2  城市功能关系强度列表    

 

居住

办公

交通
停车

休憩

娱乐

公共
活动

自然景观与绿化

商业

基础设施

生产

仓储

紧密度G1

5g1

3g1

7g1

3g1

2g1

7g1

2g1

5g1

7g1

3g1

4g1

依赖度G2

g2

g2

6g2

g2

g2

5g2

0

g2

6g2

0

g2

互动度G3

9g3

9g3

8g3

6g3

8g3

7g3

4g3

7g3

9g3

6g3

3g3

渗透度G4

0

g4

g4

3g4

3g4

4g4

0

4g4

0

g4

0

排斥度G5

0

0

0

0

0

0

0

0

0

2g5

2g5

作者整理

3、根据城市综合体城市功能五种关系的强度分析其立体区位值以及空间区位关系
城市空间随着立体区位的不同,其独立性和开放性也在发生变化,而不同类型城市功能的独立性和开放性与彼此之间的关系强度呈比例关系,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城市功能的空间立体区位强度值H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强度值之间的关系:
H=g(1+G5)∕ (G1 +G2 +G3 +G4+1)
其中g为强度系数,如果设定g1、g2、g3、g4、g5的值均为1,由公式和上述计算结果可得出列表3。

  表3  城市功能的空间立体区位强度值    

 

居住

办公

交通
停车

休憩

娱乐

公共
活动

自然景观与绿化

商业

基础设施

生产

仓储

H

g∕16

g∕15

g∕23

g∕14

g∕15

g∕24

g∕7

g∕18

g∕23

g∕5.5

g∕4.5

作者整理

H值越大,表示区位高度与城市参考基准面(一般设定为城市地面基面)之间关系的灵活度就越大。其中自然景观与绿化的H值之所以偏大,说明其承载基面区位的不定性。可以用表1的实例总结来部分验证。
小结:基于H值的不同,城市综合体各种城市功能的空间区位存在较强的立体差异性,它为城市功能的“密集”化、集约化提供了布局上的空间依据。
2.3城市综合体的形态“结构”立体性
除了功能空间区位的立体差异,城市综合体表现出了形态上的“结构”立体性,主要指组织城市综合体功能系统的公共空间基面的立体化,这是城市综合体集约化的有效途径。结合表4可分析出以下内容:
1、城市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基面以“城市中庭”基面与城市广场基面以及城市街道基面为主,其中辅以城市公共步道基面。城市中庭是一种贯穿于多层建筑、具有城市公共空间性质的加顶的庭院空间形式,其基面多以圆形、矩形与长条形等简洁形的几何图形存在于城市综合体之中,一般处于公共空间基面立体化系统核心与节点的位置。城市广场基面也是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基面立体化系统中的重要基面形式,与“城市中庭”基面的区别是限定的公共空间没有“顶”界面的限定。有时城市街道贯穿于整个城市综合体内部,以求得城市街道的连续性与城市综合体的城市性,其基面形式多呈一定面宽的线性。城市公共步道是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基面系统与城市进行有机整合的重要“媒介”,多以空中步道与地下步道两种形式出现。这四种基面共同构建了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基面立体化系统。
2、城市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基面立体化结构系统主要有城市地面——空中基面系统、城市地面——地下基面系统、城市地下——地面——空中基面系统 三种类型。作为城市基面立体化系统的三种主要形式,它们也是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基面立体化“结构”形式的具体表现:城市地面——空中基面系统主要依附于以城市地面以上城市空间资源为主要利用对象的城市综合体,多以城市商业综合体、办公综合体、地面或空中轨道交通综合体为主,解决的是城市综合体空中部分与城市之间的功能整合问题;城市地面——地下基面系统多应用于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综合体,这类综合体通常辅以地下商业、娱乐等功能;由于城市综合体以城市空中和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为多,所以城市地下——地面——空中基面系统是城市综合体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公共空间基面立体化结构系统形式,整合的是城市综合体地上、地面与地下之间的功能关系以及综合体与城市之间的系统关系。
小结:城市综合体的形态“结构”立体性是城市高度集约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四种城市公共空间基面是城市综合体立体结构系统的组织构件,三种城市基面立体化系统则是城市综合体整合多样城市功能、提高城市运作效率、实现城市集约化效能的有效途径。

表4 城市综合体形态结构立体性   


               美国纽约世界金融中心

                  日本东京都六本木

 

    利用两条空中人行步道与另两块城市地块相联系,空中步道直接与建筑内部相连接,并利用城市中庭将步道、建筑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屋顶平台为载体,利用多层面的活动平台基面或步道在综合体各部分之间建立一个连续的活动系统,综合体的屋顶平台对城市开放,空中布道和建筑直接结合在一起,在工程上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与施工。

                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心

                  法国LES HALLES

 

    整个城市立体化系统与综合体结合在一起,城市中庭除了充当了系统联系要素的角色外,还是系统的主要节点,地铁站也是重要节点,地下基面为单层,楼梯、扶梯与电梯充当了联系构件要素。

    系统核心为一个具有三个层次基面的下沉广场,地铁站是系统的重要节点,地下基面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台阶、楼梯与电梯以及扶梯是系统的联系构件要素,下沉广场也是系统一个主要的联系空间要素。

                英国金丝雀码头CBD

                香港九龙超级交通城

 

    它实际上就是一个超级综合体,利用城市地下基面、地面基面与空中基面之间的有机结合,解决了朱比利地铁与轻轨之间的换乘问题,还将交通换乘与商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城市通勤便捷度。

     它是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依托的超级城市综合体:结合机场快速干线、东涌地铁、城市汽车公交。利用城市基面立体化系统解决了城市综合体内部各种城市活动之间的矛盾,使城市综合体与城市之间具有和谐、高效、一体化的连接系统,提高了城市交通与换乘的便捷度。

作者编绘

3 城市综合体城市设计实践
城市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本小节以厦门新站圣果园片区城市设计(图6、8、10)与常州大观楼广场城市设计(图7、9、11)两个城市设计案例分析为基础,结合城市综合体的三个本质属性,试图对城市综合体与建设集约化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践验证。

3.1两个案例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条件分析
1、两个案例均存在多样的城市功能需求。厦门新站圣果园片区位于集美区后溪镇,紧邻厦门新火车站站前广场,规划设计要求此片区城市功能以商业、办公、酒店为主,另外还有依托历史文化遗迹(圣果院)的特色旅游产业。由于紧邻新火车站这个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交通枢纽,地块西、南两侧是规划中的城市商业区,所以设计地块还担负着联系城市交通换乘中心与商业区的功能。常州大观楼广场设计地块位于常州老运河与关河的交叉口、老运河的西入口,“为了促进常州市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城市活力,市政府决定结合大观楼的恢复,建设一个城市景区,既是市民的文化、休闲、商业中心,又是城市对外的旅游中心,扩大城市的辐射影响。” 所以,多样的城市功能需求是两个案例的共性。
2、两个案例均存在城市空间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厦门新站圣果园片区的开发者要求设计地块平均容积率不小于4,对于需要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城市黄金地段来说,这样的开发强度非常高。常州大观楼广场城市设计地块容积率为1.18,覆盖率为26.03%,绿化率为41.61%,另外还有不计入容积率的约80000-120000平方米的地下建筑面积,对于常州市一个依托历史文化要素的标志性景区,这样的设计指标是很苛刻的。有限的土地、较高的建筑容量以及多样的功能需求造成了两个案例的城市空间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3、两个案例的开发建设主体存在差异性。厦门新站圣果园片区的开发建设主体是厦门集美建发公司,常州大观楼广场地块则是由政府、多个开发商共同开发建设。行使主体的单一性更加有利于厦门新站圣果园片区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
小结:两个案例建设条件的核心内容是城市设计地块的集约化发展,它是采用城市综合体处理城市功能的基础条件。所以厦门新站圣果园片区城市设计提出了“发挥地区旅游业、人文、交通和区位优势,通过土地的集约开发和综合利用,形成高度复合的城市功能、、、、、、” ;常州大观楼广场城市设计则把“建设以餐饮为主体的集购物、文化娱乐、休闲和服务于一体的商业中心、、、、、、” 作为首要的城市设计目标。
3.2两个案例的城市综合立体属性特征分析
1、两个案例城市综合体均具有很强的城市性特征。厦门新站圣果园片区城市综合体设计,从城市形态、功能与土地利用三个方面,利用一个“土楼”形态的商业部分将原本分离的三个城市地块整合起来,这种整合基础是将原本属于综合体的部分空间、建筑设施以及功能进行最大程度的开放,即城市化:首先,案例设计了一个连接站前广场与综合体中心商业部分下沉广场的地下商业街,它属于城市;其次,每个地块的建筑利用裙房商业部分的屋顶均设置了对城市开放的公共活动平台,形成一个空中城市广场,它与城市地面共同形成了综合体酒店与公寓部分的入口层面。常州大观楼广场城市设计,将对城市开放的步行街(地面和地下)引入了综合体内部,另外以大观楼为中心的综合体屋顶部分对于城市来说是一完全开放的城市立体广场,由此,综合体的城市性得到加强,既整合了商业、娱乐等功能部分之间的功能与形态关系,又建立了综合体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
2、两个案例城市功能空间区位的立体差异性表现各异。厦门新站圣果园片区城市综合体设计,由空中、地面、地下依次布置了酒店、公寓、商业与停车,常州大观楼广场城市设计则主要是展览、娱乐、旅游、商业与停车。二者的最大差异是后者将旅游、餐饮结合城市自然景观与绿化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立体化布局。
 

3、两个案例均运用了城市地下——地面——空中基面立体化系统。利用城市空中基面、地面基面与地下基面,两个案例构建了形态各异的城市地下——地面——空中基面立体化系统(图10、11):厦门新站圣果园片区城市综合体的立体化系统分为三个层面,空中层面整合了三个城市地块的酒店与商业功能部分,地面层面则结合城市车行与步行将综合体与城市进行了系统整合,地下层面则将站前广场与综合体地下商业、停车联系起来;常州大观楼广场城市设计立体化系统则呈现出更多层次的竖向结构形态,共有五个城市基面层次,地下层面与地面则主要整合地下商业、地面商业,空中第二、三层面则将大量的娱乐、餐饮与商业进行了多方位的功能与形态的组织,空中第五层面主要将城市立体绿化景观资源与综合体进行了城市形态与公共活动的整合。
小结:两个案例的立体属性主要表现在城市性与城市形态结构立体性两方面,城市空间资源的相对紧缺性是两个案例存在的基本因素。

结论
本文针对城市综合体与城市集约化之间的关系,对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发展、本体属性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两个实践案例对相关成果进行了部分验证,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高度集约化的组织形式之一;
  2. 城市综合体的城市性、功能区位立体差异性以及形态“结构”的立体性三个本体属性是自身集约化城市功能以及运作系统的基础;
  3. 城市综合体是我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建设节约型集约化和谐城市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城市发展与空间资源危机之间的矛盾激化,城市综合体将重新受到关注;
  4. 城市集约化不只是城市的高容量,更为重要的是城市运作高效率。

 

:  本文第三小节两个案例中所用图片,除注明作者绘外,其余均来自于相应设计文本。